2006年夏天上上通,广西壮族自治区甘桑村的考古现场接连发掘出一批古老的石刻文字,这些文字雕刻在石头、象骨和虎骨上,统称为“甘桑石骨文”。由于大部分是石刻文字,所以也被称为“甘桑石刻文”。
这批近两万字的“甘桑石骨文”令人叹为观止,大多数文字属于甲骨文体系,还有一些文字呈现出古彝文、古水文的风格,甚至有的字形近似篆文。至今,许多文字仍未破译,给学者们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其中,一块虎骨上的刻文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通过对照甲骨文,专家们推测,这段文字大致描述了一场象战后,“舟(受)王从伍险围”,意味着经过一场浴血奋战,舟王率领部队冲破重围,成功脱险。令人惊讶的是,虎骨的最底部还有一个篆体字,代表着“南方商王”。这段文字的解读为“南方的商王”,其中的“舟”字和“受”字因部分残缺尚未定论,导致了两种解释的产生。
展开剩余78%一种解释认为“舟”是甲骨文中不同体字的异体,翻译为:舟王与亲卫队在激烈战斗中,经过一番苦战,最终成功突破敌人的包围,脱险而出。另一种解释认为“受”字为正确字形,意味着敌军已经逼近,王下令亲信部队冲出重围,争取生存机会,最终突破包围,成功逃脱。
经过一番激烈的冲突上上通,突围的将士们最终摆脱了敌军的追击,骑象逃往交趾。
关于“舟王”的身份,学者们提出了两种可能性:他要么是夏朝的末代君王夏桀,要么是商朝的最后一任君王商纣王。两者有相似之处:他们都被历史评价为亡国之君,但也都有惊人的战斗能力,毫不畏惧生死。因此,无论是夏桀还是商纣王,若他亲自带领亲兵突围,成功的可能性几乎没有人怀疑。
如果这位舟王是夏桀,那么甘桑石骨文的年代可能比殷墟甲骨文更早,意味着夏朝文明比商周还要古老;如果舟王是商纣王,那甘桑石骨文则可能是殷墟甲骨文的继承。
支持舟王是夏桀的观点有以下几个理由:首先,经过碳年测定,这些石骨文的年代大约是3500年,正好对应夏朝末期。然而,碳年测定方法存在一定的误差,尤其是在经历了几千年的自然变化后,土壤和化学环境的变化可能影响测定结果。其次,史书记载,夏桀在战败后被流放到南方,而无论他是自己逃亡还是商汤给予他生路,这都表明商朝初期,夏桀依然活着。第三,甘桑石骨文与殷墟甲骨文相比,确实存在一些差异。
认为舟王是商纣王的理由则更为复杂。首先,“舟”和“纣”发音相同,这意味着舟王可能就是商朝末代帝王纣王,尤其是文献中并没有恶意抹黑商纣王的名字。其次,在越南古籍中也有商朝王的传说。例如,《岭南摭怪》记载了一个关于殷王征伐雄王的故事,描述了殷王带兵征讨雄王,并最终败退。这也暗示了商纣王在牧野之战后并没有死,可能流亡到南方。
同样,《岭南摭怪》记载了殷王和越南的某些历史事件,尤其是提到商纣王战败后并未死去,而是逃亡生存。许多历史学者认为这与商纣王的流亡生涯相吻合。越南古籍中,还提到商纣王在南方的影响力,这一点可见一斑。
此外,越南的古籍还详细描述了“雄王”的称号,这在越南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根据这些资料,商纣王的后裔可能成为了越南的“雄王”,并在当地建立了强大的势力。
综上所述,虽然舟王的身份依然存在争议,但无论他是夏桀还是商纣王,甘桑石骨文的发现无疑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发布于:天津市浙商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