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爱一配,很多人性格软弱,常常犹豫不决,内心善良憨厚,因此经常被别人欺负。怎样才能克服这些弱点,成为一个坚强勇敢、敢于面对困难的人呢?我们可以从曾国藩的经历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但无论如何评价他,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闪光点。事实上,在组建湘军之前,曾国藩也曾被视作软弱、容易被欺负的对象。
在湘军刚开始组建的时候,曾国藩以文官身份担任帮办团练大臣,然而却遭遇了湖南官场的轻视和排斥。许多地方官员认为他不过是个书生,缺乏实际能力,因此不但不支持他,甚至还怂恿士兵和官员联合起来对他进行打压。
曾国藩面对如此恶劣的局面,受尽了侮辱与排挤,但他也无能为力。凭借一己之力,他根本不可能与整个湖南官场为敌。那么他是如何化解这一困境的呢?
最终,曾国藩选择了一种“惹不起躲得起”的策略,他将团练基地从长沙迁至衡阳,并在那里打造出一支无往不胜的湘军,从而洗刷了之前的屈辱,赢得了朝廷和地方的尊重,再无人敢轻视或欺负他。那么,曾国藩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他的秘诀可以用八个字概括:“忍让、取舍、刚柔并用”。
展开剩余70%性格软弱的人,想要一蹴而就地变得刚强,是很难的。就算是曾国藩这样的人物,在遭遇同僚排斥和欺凌时,也无法立刻用强硬手段反击。长沙官场对他群起而攻时,他选择的策略就是忍让——既然惹不起,何必硬碰硬呢?于是,他忍气吞声,将团练迁往衡阳,避开了长沙官场的纠缠。
有人会说这叫懦弱,实际上并非如此。如果曾国藩不离开长沙,硬碰硬,很可能导致湘军组建计划失败,自己被调离湖南,沦为无关痛痒的文官,这样一辈子都只能默默忍受欺辱,成为官场的笑柄。
忍让并非软弱,而是根据形势审时度势,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决策。曾国藩深思熟虑后,毅然决定迁往衡阳,避免和省城的官员继续纠缠。虽然衡阳的环境比长沙更复杂,更具挑战,但他选择了权衡利弊,果断取舍。
有人说,曾国藩的“取舍”其实就是逃避,因为他选择忍气吞声离开长沙。其实,取舍正是一种刚强的表现。曾国藩有句名言:“打碎牙齿和血吞”,意思是只有忍受一时的屈辱,才能换来更好的发展机会。
取舍意味着忍辱负重,给自己创造强大的可能。人在没有足够实力时,硬碰硬只会是莽撞。湘军初建阶段,曾国藩始终坚持“忍让”和“取舍”,正因如此,才有了后来所向披靡的湘军铁骑。
曾国藩在给家人的一封信中写道:“吾家祖父教人,以‘懦弱无刚’为大耻,男儿自立必有倔强之气。”这句话成为曾氏家族的训言,告诉我们做人不能软弱无力,必须自立自强,保持倔强的精神。
这里的“倔强”,就是指刚强不屈的态度。曾国藩还说过:“太柔则靡,太刚则折”,意思是过于柔弱会消沉,过于刚强反而会折断。那该如何平衡呢?
他的答案是“刚柔互用”,并举出三个生动例子:做事情要果断坚强,争名逐利时要谦逊退让;创业时要强硬,守成时要谦虚;与人交往时要刚劲,家庭生活中要柔和温情。
换句话说,做人处世需要刚柔并济;办正事时要果断刚强;追求名利时要谦让柔和;创业开业要勇敢强硬,成功后则要保持谦虚;在外展现勇敢刚强,在家则展现温柔和蔼。
现实中,有些人正好反过来:办正事犹豫不决,在家却霸道强硬;该刚强时不坚决,该柔弱时不宽容,受了气就发泄到家人身上,这样的人既丢脸又窝囊。
所以,一个真正强大的人,不仅要懂得刚柔互用的道理,还要在该刚强时毫不犹豫爱一配,在该柔弱时柔和体贴,这才是正确的处世之道。
发布于:天津市浙商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