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停车位的设置,本应为肢体残疾人、老人、孕妇等行动不便群体提供最基础的出行保障。但在上海的多个商场、医院与公共场所,记者调查发现,无障碍车位要么难觅踪迹,要么被普通车辆占用,更有政策标准执行不一的问题。现实与法规之间的落差,让不少残疾人驾驶员直言“出行负担并未减轻”。
或许有人会疑惑:残疾人驾驶员的停车需求是否典型?事实上,我国早已建立起残疾人驾驶培训与驾照认证体系,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士可以考取专用驾驶证。宋帝律师就是其中一位,他因右小腿截肢,考取了C5驾照,如今每天都要开车出行。据他了解,在上海,就有3000多名残疾人驾驶员。
标识缺失,无障碍车位“藏得深”
对于残疾驾驶员而言,最需要停车的往往是这几类场所:进行日常消费的商场商超,提供公共服务的文体设施,以及就医拿药的医院。此外,遍布在路边的停车位也是其临停的刚需。记者的走访也围绕这些典型场所展开。
在走访过程中,记者发现,在部分大型商场停车库,寻找无障碍车位往往需要“碰运气”。比如某处大型商超的地下车库,几百个车位中并无任何明显标识,无障碍车位被安排在角落,车主往往要绕行几圈甚至询问管理人员才能找到。此前徐汇区检察院在进行公益诉讼时也指出,其辖区内两处商超地下车库未设置任何引导标识,“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这里有无障碍车位”。
而即便找到,也未必能用。不少无障碍车位长期被普通车辆占据。靠近电梯口的便利位置,反而成了普通车主图省事的“首选”。而这些被占用车位的车辆使用人,经核实既非残疾人,也非老人或孕妇、婴幼儿。
在前滩太古里,记者在商场的两个停车区域共发现有8个无障碍车位,车位宽度比普通车位宽一些,符合建设标准,并配有电子锁及求助电话。拨打电话后,工作人员表示,可远程遥控降锁协助停放。但无障碍车位并没有任何减免优惠,残疾人车辆与普通车一样按标准收费。更明显的不足是引导标识缺失:车位虽然在地面绘制了轮椅标志,但墙面与指示牌上均未标注,若非反复询问管理人员,车主难以第一时间找到。
无障碍车位的标识画在地面位置,墙壁和周边缺乏指示。
相较之下,公共文体设施的无障碍设置更为周全。上海图书馆(东馆)的设置相对规范,地下二层专设无障碍车位,墙壁上也有清晰标识GGV纪源资本,并配备金属坡道消除门槛。但停车区域距离电梯仍有近百米,推着轮椅或拄着拐杖的使用者,依然要走上一段不短的路程。
图书馆内的无障碍车位在墙壁上画了标识,拐弯后即可看到。
地库前往电梯的通行处还搭建了金属坡道。
而医院场所的停车矛盾尤为突出。不少残障人士反映,中山医院的车库虽划设了无障碍车位,但位置较远,且停车紧张,需要提前三天在“上海停车”App预约,很多残疾人临时就医时无法保障车位。肢体残疾驾驶员宋帝也曾遇到无障碍车位被占用的情况,“投诉了很多次,但基本没效果”,他记得有一次在吴淞中心医院,当时两个无障碍车位就被三辆普通车辆占据着,“无位可停”的尴尬在日常生活中频繁出现。
医院一侧,无障碍停车位被普通车辆占据。 受访者供图
还有一些商业综合体和办公大楼直接忽视了此类需求。记者在中山医院附近的钧瑶国际广场地下车库未找到任何无障碍车位,而且,地库通往地面的通道处还有门槛,通行不便。目前,上海市区的多处路边停车位也很少设置无障碍车位,不少路边停车位改为智慧停车后,收费更加便捷,但无障碍车位却没有同步配备上。
“无障碍车位不仅要‘有’,还要‘能用’。”宋帝直言,很多场所只是在地面画一个轮椅标志,缺乏配套引导和管理。按照国家强制性标准,无障碍车位必须在普通车位旁预留1.2米宽度,方便轮椅上下车。他解释说,自己虽然不用轮椅,但上下车必须将车门完全打开,“那1.2米的空间对我来说是刚需”。
减免力度小,且仅限政府造的停车场
除了车位本身的可见性和使用权,收费政策的不统一也成为残疾人出行时频频投诉的问题。
在全国范围内,截至目前已有19个省、市出台残疾人无障碍停车免费政策。今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实施两周年之际,西安市也宣布新增规定:残疾人驾驶专用机动车使用无障碍车位时,可享受免费待遇。这意味着在不少城市,残疾人出行成本已大幅降低。
与全国不少地区相比,上海的无障碍停车政策在执行中显得更为审慎,但也因此暴露出一些和现有法规并不完全契合的地方。首先是收费减免标准不够明晰。2023年之前,浦东机场、虹桥机场、虹桥火车站、各大医院等场所,几乎都对残疾人专用机动车实行全天免费。但2023年后出台了《上海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将绝大多数由政府投资建设的公共停车场调整为“首入前4小时免费”,超过则按标准收费,其他非政府投资建设的停车场则不在其范围内,反而增加了残疾人就医、出行的负担。
新规也导致实践中产生了一些分歧,比如,残疾人往往难以判断某个停车场是否属于“政府投资建设”,无法确认自己是否享有减免资格。不少停车场以“非政府投资”为由拒绝减免,即便残疾人提出投诉,管理方也常以同样理由回复,部分自动缴费停车场在收取费用后,仍难以提供有效的核实和退款机制。
宋帝也坦言:“原本的优惠政策,本该用技术手段落地,但至今没能真正普及。”他提到,此前,曾有计划将残疾人驾驶员信息录入停车系统,实现“自动识别抬杆”,让残疾人车辆一键通行。但目前仅虹桥机场等少数场所能通过内部系统手动核查,大多数停车场仍需人工沟通,残疾人车主常常需要拿着证件反复解释。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也有部分公共机构的停车场已经跨前一步,在无障碍车位的收费上为驾驶员提供便利。比如上海图书馆(东馆)为残疾人车辆提供全天免费的优惠政策,徐汇游泳馆在“上海停车”App上明确提示“首次入场4小时免费”。
上图东馆的无障碍车位充足,且当日首次停车全天免费。
今年是《无障碍城市建设法》实施两周年,全国多地已相继执行残疾人停车优惠政策。对比来看,上海在车位数量、引导标识、管理维护以及收费减免上,与一些城市已有差距。上海作为特大城市,在无障碍建设方面起步较早,但在停车设置等环节仍有进步空间。
“无障碍停车位不是福利,而是一种法律保障。”宋帝希望,未来能有更明确的标准和更简便的落地方式,让这些残疾驾驶员能更方便地出行。
亲爱的读者,如果您在生活中遇到烦心事、忧心事、揪心事,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向我们反映求助——
浙商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